以前给大家推荐过高马得老先生经典的《三打白骨精》《三借芭蕉扇》《大闹天宫》(清华大学出版社),还有狐狸家的《西游记绘本》《三国演义绘本》,都是适合低龄孩子的名著入门。

《西游记》作为超级大IP,“周边”也是最丰富最出色的。

各种版本的动画片就不用说了,怎么能错过八零后的童年回忆——86版《西游记》电视剧呢?如果是北京的小朋友,还可以去儿童艺术剧院看现场版的《西游记》哦!

悟空说得对!

总之,在第一个阶段,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熟悉名著故事,激发兴趣。

很多人可能从来没有读过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的原书,但是对于一些著名的故事桥段也能说得头头是道,就是因为“四大名著”是通过不同形式普及了传统文化。

02

小学一二年级至三四年级

评书一直是普及“四大名著”故事的重要手段。尤其是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和《水浒传》,本来就是脱胎自市井说书人的创作,只有《红楼梦》是完完全全的纯文学。

过去,也有很多家长会带着孩子听名著评书播讲。《四大名著》的故事经过评书者的加工,往往展现得更生动。

而现在,有了专门针对儿童的“评书”—— 听书。

相信很多孩子对《西游记》“入坑”就是从“凯叔”播讲的西游故事开始的。如果说学前适合听《西游记》,那么上学后就可以陆续把后三部名著听一听了。大家可以凭自己的喜好选择听书资源,没有必要一定认准谁的版本来听。

听《三国》故事的时候,可以跟央视老版的《三国演义》电视剧结合起来,这个版本拍得比较古典,今年寒假达达读《三国演义》,就是跟电视剧结合一起看的。

如果说看绘本版名著是了解了一个个故事,那么听书就是把这些故事串联起来,再加以解读,让孩子对故事线索、人物活动轨迹和性格特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。

要是孩子只了解抽离出来的故事,认识名著的角度就会很单一。比如达达以前只知道“赤壁之战”,以为《三国演义》就是“打赤壁”。其实,前面看似“无聊”的冗长“垫场”,才真正诠释了“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的思想。

03

小学三四年级至五六年级

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,对“四大名著”的接触逐渐 从“周边”转向“核心文本”。

前面提到,有很多家长担心原文中的“儿童不宜”内容,所以选择让孩子读改编本。但也有不少家长认为,读名著就得读原著。

这应该怎么处理呢?

我的建议是, “四大名著”的情况各不相同,要分别处理。

最适合让孩子读原文的是《西游记》和《三国演义》。《西游记》的故事有趣,《三国演义》的古白话文很适合作为古文阅读的衔接,有了一定古文基础的孩子就可以读了。

比较推荐的版本当然还是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。

不过对于名著阅读,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,认为既然是经典,就必须通读。

其实像这种脱胎自说书形式的章回体小说,每个章节的首尾完整,即使不读完所有章节,也不影响对故事的理解。

所以, 跳读反而是适合“四大名著”的阅读方法。比如《西游记》里有一些神神叨叨的说教,套路雷同的打妖怪段落,都是可以略去不读的。再比如《三国演义》到了后期,诸葛亮去世,最精华的篇章也就落幕了,后面的内容也可以跳过。

《西游记》和《三国演义》适合读原文,那么《水浒传》和《红楼梦》该怎么读呢?

《水浒传》的暴力血腥内容太多,文字水平一般,而《红楼梦》的内容太深,比较难读懂,小孩子读容易觉得无聊。所以 这两部名著,我是建议小学生要么读改编本,要么读解读本。

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白话美绘版“四大名著”,这个版本去掉了一些儿童不宜的内容和生僻字,但语言风格比较尊重原著。

还有一类是给儿童讲解“四大名著”的解读本,比如《刘心武爷爷讲红楼梦》,还有我给大家推荐过的《给孩子讲水浒》,也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。

04

对于“四大名著”的阅读,其实是可以贯穿一生的。同样的文字,在不同的年龄来读,会有不一样的感触和收获。

小时候喜欢看个热闹,什么“青山依旧在,几度夕阳红”,“机关算尽太聪明,反误了卿卿性命”,那断然是不理解的。这时候也不用纠结,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,等到上了中学,再捡起重点篇章来深入研读。

而我以前不爱读《三国》,现在再陪达达一起读《三国演义》,屡屡被其中对人性的刻画所打动,发现自己与这部书错过了二三十年。

今天这篇就是我对小学生读“四大名著”,不同年龄层次适合的方式的总结。如果大家发现了其他的好版本,也欢迎在留言里推荐、探讨。

如果实在不想动脑研究,按照这个路线去选书、读书,也肯定错不了!

*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